时间:2022-08-18 20:18:53 | 浏览:1549
“最近基金行情波动较大,有‘养基’老手推荐可以‘做套’。”张涵,投资基金已有2年,赶上了去年的一波行情,收益不错,因此在朋友圈里小有人气。朋友刘萌是个“养基”新人,最近正在向她请教下一步该如何操作。
“最近基金行情经常反复波动,甚至有冲底之势,如果看长期收益率时间太长,不如对一只基金先设置一个较低的心理预期收益率,达到这一标准后赎出一部分,等基金净值走低的时候再进行买入,积少成多实现盈利。” 张涵如此教路。
但是,考虑购买哪一只基金?将预期收益率设置成多少更合适?如何考虑作为成本的赎回手续费……一系列的问题又让理财“小白”刘萌“头大”:“怎么‘钱生钱’最适合我?”
刘萌的难题,其实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购买理财产品看中的是什么?
有人看收益、有人看风险,有人看赎回时间……而张涵则看中收益,受市场影响,他调整了投资策略,将基金的预期收益率设在5-10%左右。而另有些稳健型投资者选择购买零钱理财这类的货币基金产品:“可以随时存取,风险又小,就是收益率相对低点”,比如某零钱理财产品的7日年化收益率约在2.32%。
还有一些投资者选择“折中”,既不想承担过高的投资风险,又想收益看得见。这一部分人大多选择了定期的理财产品——不过,这类理财产品的7日年化收益率虽然超过3%,但一个明显的弊端是需在产品到期后才能赎回,因此受一定的时间限制,并且产品周期越长,收益率越高。
9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21)》中提到,从投资理财行为的整体情况看,近两年有储蓄或投资行为的受访者中, 60.36%持有过存款类产品,52.63%持有过银行理财产品,51.39%投资过基金(非货币类),29.14%买过货币类基金,27.82%买过股票。
选择何种方式理财,和个人的经济情况、金融素养、理财习惯、风险承受能力等等都息息相关。
投资者如何选择理财产品?《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21)》给出这样一个答案:考察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在选择金融产品和服务时,44.03%的受访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独自决定,26.69%的受访者会咨询第三方专业人员,10.77%主要是根据营销人员的引导,16.98%会在咨询熟人后做决定。
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除非专业相关或者潜心研究,很多对于金融知识都一知半解。他们中为数不少的人,尤其是刚入职场的“菜鸟”们,投资大多通过“别人介绍”或者“凭感觉”,而真正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并不多。
《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21)》中还提到,我国居民的金融素养水平在全球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特别是在金融态度方面,我国居民虽具有一定优势,但在基础金融知识方面和其他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从金融知识看,公众对分散化投资等基本金融常识仍缺乏足够的认识,对金融投资收益的预期具有非理性特征,容易产生非理性的投资行为。但在风险分散方面,仅有48.37%的受访者对风险分散化原理有正确认知。
理财想要“钱生钱”,是一个需要长期学习积累以及实践的过程,这其中更潜藏着众多风险。
那么,理财“小白”想要“钱生钱”,如何才能少花费些心思?
打开招商银行App,可以看到“朝朝宝”,2.99%的平均七日年化收益率略高于当前许多其他零钱理财类产品,1分钱起购,免去了投资门槛,且风险较低,十分适合理财“小白”朋友们。
让刚入职场“菜鸟”们更心动的是——省心,无须手动赎回就可以支付、转账、还款、发红包、定外卖等等。比如,想买包需支付1000元,假设活期余额只有500元,那么剩下的500元即会从朝朝宝中自动赎回补足,不用再做更多繁琐的手动操作。还信用卡、还房贷车贷,买理财、基金都可灵活使用,也就是说,零钱放入“朝朝宝”不仅能“坐等”收益,还不影响日常生活使用。
《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21)》指出,56.94%的受访者表示,每个月会有结余资金。那么,何不让结余资金“动起来”?哪怕是理财“小白”,找对产品,当然也可以轻松实现“钱生钱”!
目前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比例很高,根据中国理财网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占全部银行理财产品的比例约93%。各家银行及理财子公司会制定内部风险评级体系,并对每个产品进行评级,同时也会对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进行评估。
据央视财经,近段时间,有投资者收到了银行的通知,自己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运作。根据银行公告,理财产品提前终止运营后,将在约定的几个工作日之内,把投资者的本金及收益返还到原账户。业内人士表示,资管新规实施后,银行理财产品从预期收益型转变为净值型,部分产品提前终止运作是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
图片来源:摄图网资管新规今年起全面落地实施,银行理财进入净值化时代3月14日,福建银保监局发布的《关于银行理财产品净值波动的风险提示》指出,随着银行理财进入净值化时代,理财产品净值面临波动风险,理财收益完全取决于实际投资结果,原有的预期收益率不复存在。
银行存款以安全性高、流动性好著称,但是相应的收益率也是各种理财产品中最低的。目前银行存款的国家基准利率是整存整取一年期定期15%,二年期定期21%,三年期定期275%。银行存款和大额存单可以在基准利率上上浮不超过60~80个基点。
运作模式上,除光大理财的“颐享阳光养老理财产品橙2028”和建信理财的“安享固收类按月定开式(最低持有5年)养老理财产品”为开放式净值型外,其余35款产品均为封闭式净值型。其中,建信理财的“安享固收类封闭式养老理财产品2022年第6期”无净值披露,因此有效统计样本共16款,统计截至时间为2022年8月9日。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杨希 北京报道2022年银行理财进入全面净值化时代,叠加一季度股债市场双重调整,银行理财历史上首次出现较大的净值压力。与理财产品较快的市场化投资运作转型不同,理财客户对理财净值的波动尚需时间适应。记者了解到,已有银行理财
一般情况下那些年化收益率低于3%的基本上都是非常安全的,这类理财产品基本上不可能出现亏损,而且收益到期之后基本上都能够正常获得。而对那些年化收益率在3%~5%之间的理财产品,尽管这些理财产品有一定的风险,但风险非常小,到期之后基本上都能够连本带息拿回来。
买理财,本金亏了5000元近期,一批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亏损,进一步打破了投资者对银行理财绝对保本的固有印象。有投资者提到,“买了某某银行一年期的理财产品,当时公布的年化利率是3%-8%,持有快一年了,本金竟然少了近5000。”
每经编辑:毕陆名今日,交行官网发布公告称,根据约定条款,“天添息”结构性存款将于4月8日起提前终止。什么是结构性存款?结构性存款与保本型理财产品有啥区别?这篇文章将详细解答。交行:“天添息”结构性存款提前终止3月29日,交通银行发布关于“天
金融界银行理财产品排行榜(2019.10.7-2019.10.13)【本期摘要】本周银行共发行1907款理财产品 环比增加1396款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反弹至4.07%交行、华夏及民生银行的产品发行量位居前三交通银行134款产品平均预期最
最近一段时间,因为缺货的原因,不少数码产品的价格一阵猛涨,比如说显卡以及部分品牌的手机。不少用户会发现,自己当年买的显卡或者手机,现在放在二手市场去买。但让让咋舌的是,不但新品涨价缺货,同时一些推出时间比较久的老产品,同样在二手市场非常吃香。
银行理财产品的类型不同、期限不同,流动性好坏也不同。有固定期限的理财产品,在到期之前一般都不能赎回,此时到期期限的长短就决定了理财产品的流动性高低。显然,对流动性要求较高的投资者来说,最好就是选择可以随时赎回的理财产品,再不济也要选择到期时间或定期开放赎回时间较短的理财产品,期限较长的理财产品则不买或少买。
银行理财产品“破净”率回落,投资者的心态是不是更积极了呢?她说,尽管近期市场回暖,但由于投资者切身领教了一把“市场有风险”,如今面对银行理财产品时,普遍比以往更谨慎了。资深市场人士刘煦然分析:“更多的产品创新、更加明确的产品定位,以及给投资者更加合理的风险收益偏好的回报比,将成为未来银行理财子公司选择业务突围的一个重要方向。
而另有些稳健型投资者选择购买零钱理财这类的货币基金产品:“可以随时存取,风险又小,就是收益率相对低点”,比如某零钱理财产品的7日年化收益率约在232%。9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21)》中提到,从投资理财行为的整体情况看,近两年有储蓄或投资行为的受访者中,6036%持有过存款类产品,5263%持有过银行理财产品,5139%投资过基金(非货币类),2914%买过货币类基金,2782%买过股票。
就收益波动原因来看,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主要是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方面,产品投资的资产价格出现波动,近期受国际环境影响,不论是股票市场,还是债券市场均出现明显调整,使得理财收益率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