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0 04:51:38 | 浏览:811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申俊涵 北京报道 目前,中国保险行业正在经历从销售导向转型用户导向的转型。由于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基于人海战术的增长模式开始失灵。回归到用户的真需求,挖掘产品和渠道的新动能,成为行业的普遍共识。同时,科技正在重塑保险业。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更便捷触达用户、更精准挖掘用户需求的互联网保险,正成为保险行业的增长新引擎。
11月24日,互联网保险经纪平台元保联合清华大学五道口保险中心、凯度咨询共同发布《2021年中国互联网保险消费者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系统研究了中国消费者在互联网购险的行为和心理。
报告显示,民众的保险意识和主动购买在增强,互联网保险因其便捷和高性价比正在越来越受到青睐。但同时,信任危机、理赔担忧是消费者的第一痛点,保险条款看不懂和不会挑产品非常困扰用户,带病人群和亚健康用户的保障需求得不到满足。
从购买保险产品的类型上看,90后对于“理财保险”更为青睐,购买过“理财保险”的90后占所有参与调研90后人群的35%;70后/80后更“惜命”,更热衷医疗险;60后则更倾向于“财富传承”,购险最偏好人寿保险。
报告也指出,未来,互联网保险的发展正呈现出两大趋势。首先,“非标体”、“低门槛”有望成为互联网保险突破口。第二,“健康+保险+医疗”深度融合的大健康生态平台是健康险的发展方向。
“三高人群”更认同互联网保险,下沉市场有望成为新增长极
报告显示,传统线下网点和保险代理人依旧是首要购险渠道。但已经有5成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购买过保险,高学历、高收入、高城市等级的“三高人群”更认同互联网保险,通过线上渠道购买保险的比例更高。这主要是源自“三高人群”对互联网更为熟悉、更关注产品性价比而非品牌本身、对自主选择有能力、有信心。
由于平均保费较低,互联网保险整体保费规模在保险行业总保费规模中的占比并不高(2020年不足10%),但从趋势上看,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购买保险的意愿已升至70%,而在传统渠道的购买意愿降为86%,两者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结合元保用户购险数据来看,虽然四线及以下城市的消费者互联网购险消费水平不及“三高人群”,但得益于互联网普及带来的购险便捷性,很多以前未接触过保险的小镇和农村人群表现出很大的保险消费潜力,且由于基数庞大,未来有望成为互联网保险新的增长极。
消费者选择互联网保险的动因是什么?报告分析称,消费者对传统品牌和互联网品牌的印象已经存在明显差异。他们认为传统保险品牌更有实力和可靠,而互联网保险品牌更灵活方便、性价比高。此外,医疗费用快捷垫付、省心的自动续费等也是互联网保险吸引消费者的原因 。
从目前的行业数据来看,互联网平台因其流量大、用户黏性强、应用场景广泛、产品展现直观、投保操作便捷等优势,能够高效地触达、吸引目标用户,已成为最主要的短期医疗险销售渠道。未来如何基于短期医疗险结合用户需求进一步强化互联网健康险的医疗服务属性值得继续探索。
车险、医疗险、意外险为互联网保险消费主要选择
报告数据显示,消费者已购买过的保险产品中,车险遥遥领先,占比达到62%;紧随其后的是医疗险,占比45%;意外险,占比42%。
这与线下渠道有着明显差异,传统代理人渠道,重疾险、寿险会比较多一些。一方面说明在后疫情时代,人们对健康保障也十分看重。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医疗险和意外险条款相对简单,线上化能够将枯燥乏味的保险条款,生动、清晰地展示给客户,加之性价比高,对于客户来说决策成本较低,更适合线上成交。
无论是购险前还是购险后,理赔问题都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主任魏晨阳认为:“用户对于理赔的担心不单纯是信任问题,也折射出保险产品的问题。目前的保险产品和条款的设计过于复杂,用户理解使用保险的门槛过高,造成了很多用户对于保险条款一知半解,因为未知所以担心。用户往往不确定自己是否符合承保条件,担心条款中有‘隐藏的陷阱’,担心有风险时被拒赔。如果保险公司在设计产品时,能够更加简单明了,就能让更多的用户接触保险,接受保险,形成良性发展。”
他同时指出,多年来保险行业存在人情单、销售误导等现象,整个行业口碑和形象也亟待改变。除了共同关注理赔外,用户在购险前后的关注点略有差异。在购险前,消费者同时还会关注保险公司/平台实力及合规性等,以及售后的服务质量。在购险后,除了理赔方面的问题,是否有增值服务也是消费者关注的一大焦点
实际上,用户对于增值服务的关注,或许正是国内保险消费心理的体现。很多人认为”买了保险不出险理赔就是亏了”,为了“让自己不亏”就希望获得更多的增值服务,以弥补“消费损失”。由此可见,增值服务有望成为打动用户的营销亮点,也可通过多次互动增强用户粘性。
90后更青睐理财险,60后更热衷买寿险
通过调研数据,不同人群的购险行为有着明显差异。从性别上看,男性作为家庭支柱,更倾向于购买人身险、意外险等,责任感更强。而女性更为精打细算,承担了家庭财务规划、旅游规划等。
从购买保险产品的类型上看,90后对于“理财保险”更为青睐,购买过“理财保险”的90后占所有参与调研90后人群的35%;70后/80后更“惜命”,更热衷医疗险;60后则更倾向于“财富传承”,购险最偏好人寿保险。
各年龄段的群体所购买的保险,跟他们所处的家庭角色有直接关系。随着90后结婚生子,他们未来有望成为寿险、重疾等产品的重要目标消费者。
“之所以60后老人购买寿险比例较高,可能跟市场上的产品形态相关。市面上,支持首次承保年龄超过60岁的健康险、意外险产品相对较少,有些产品费率又存在保费倒挂(所交保费大于保险金额)现象。”元保集团创始人兼CEO方锐说,“此外60岁以上人群多少还会有些身体问题,也很难通过健康告知,这也是投保人数较少的原因。”
他同时指出,在社会老龄化的背景下,老年人的保险保障需求相较中青年更高,保险业要聚焦人口老龄化战略,不断洞察、挖掘老年人的保险保障、养老服务等需求,积极开发适合老年人的健康医疗保险,搭建覆盖全面的健康保险产品体系。
互联网保险行业两大趋势值得关注
此次报告在全面展现当代互联网购险人群画像的同时,也着力于探索互联网保险的发展趋势。报告认为,首先,“非标体”、“低门槛”有望成为互联网保险突破口。
报告显示,三成消费者期待在针对特殊疾病的产品上可以有更多选择,关注参保门槛。可以预见,带病体等特殊人群保险需求将持续增长,在非标体、老年群体等蓝海市场,互联网保险将大有可为。
消费者关注特殊疾病及参保门槛的现象是事出有因的,毕竟在保险行业,亚健康人群和慢性病患者等“非标体”人群长期被拒之门外,以及保险产品种类繁多却难以真正触及下沉市场的低收入人群等问题,都使得健康险普惠性欠缺,与保险普惠本质背道而驰。对此,此前元保联合泰康在线、前海再保险等合作方,在行业内首度推出全人群非标体百万医疗险,让保险保障服务覆盖更广泛人群。
第二,“健康+保险+医疗”深度融合的大健康生态平台是健康险的发展方向。报告指出,就医绿色通道、体检套餐、医疗垫付是最受消费者欢迎的三大保险福利。
从发展趋势看,健康管理、医疗服务管理将刷新健康保险的产品设计和定价逻辑。“健康+保险+医疗”深度融合的大健康生态是长期的趋势。从用户角度看,覆盖全生命周期、一站式的大健康产品服务体系是用户长期的真实需求,更多的人希望自己能够拥有全面的、个性化的健康保障服务。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申俊涵 北京报道 目前,中国保险行业正在经历从销售导向转型用户导向的转型。由于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基于人海战术的增长模式开始失灵。回归到用户的真需求,挖掘产品和渠道的新动能,成为行业的普遍共识。同时,科技正在重塑保险业。基
保险行业在我国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这明明是一个非常正规的行业,不过给外界的感觉却有点像传销。因为一旦有亲戚朋友进入保险公司之后,他们就会过来说服你买份保险。一开始会给你推荐比较便宜的保险,只要你接受之后,他们又会给你推荐更贵的保险。久而久
保险骗人2022年,中国保险行业从业者超过1000万人,在中国挂牌的保险公司大概有80家左右。其中较为出名的有七家。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保险骗人”这句话。但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中国是全球对保险业监管最严厉的国家。在保险这个行业里面没有小公司,
买保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买对了有保障,买错了不仅没有保障连保费也白花了。学姐收到最多的问题无非就是该怎么买保险,那学姐今天就来说一说普通人买保险这件事。一、普通人该怎么买保险?1、普通人面临什么人身风险?在解决买什么保险之前,我们应该先来
金融界9月3日消息,今日,2022中国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北京首钢园区举行。该论坛是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金融服务专题中的重要一场。作为主办方之一,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于华以“发挥保险保障功能 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世界保险业发展迅速,保费收入由2016年的4.7万亿上升到2020年的6.1万亿美元。保险密度由1999年的387美元,上升到2020年的约687美元。然而,中国保险市场发展与世界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在空间。全球保费
过去的一年,中国保险行业进步飞快,很多大公司积极求变,新兴公司为了占领市场,保险费率屡创新低,大大改变了保险又贵又坑的固有印象。深蓝君也通过 300 篇文章,为大家推荐了 200 款产品,这些都是经过我们精挑细选,不仅保障足且价格非常有竞争
2020年以来,受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险企一季度业务发展受阻,但随着疫情影响不断消退、企业复工复产及国家多项专项扶持政策的下发,保险行业整体仍然延续稳步发展势头,保险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人身险行业原保费收入增速有所放缓;受宏观经济不断恢
银行存款以安全性高、流动性好著称,但是相应的收益率也是各种理财产品中最低的。目前银行存款的国家基准利率是整存整取一年期定期15%,二年期定期21%,三年期定期275%。银行存款和大额存单可以在基准利率上上浮不超过60~80个基点。
目前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比例很高,根据中国理财网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占全部银行理财产品的比例约93%。各家银行及理财子公司会制定内部风险评级体系,并对每个产品进行评级,同时也会对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进行评估。
运作模式上,除光大理财的“颐享阳光养老理财产品橙2028”和建信理财的“安享固收类按月定开式(最低持有5年)养老理财产品”为开放式净值型外,其余35款产品均为封闭式净值型。其中,建信理财的“安享固收类封闭式养老理财产品2022年第6期”无净值披露,因此有效统计样本共16款,统计截至时间为2022年8月9日。
一、【南财理财通】城商行理财公司现金管理类产品收益榜单本文榜单排名来自理财通AI全自动化实时排名,如您对数据有疑问,请在文末联系助理进一步核实。南银理财两只现金类产品“珠联壁合日日聚鑫”、“珠联壁合日日聚宝”上榜,七日年化收益率分别为248%、256%。
如果想有更高的利率,那么可以通过牺牲流通性来获得更高的利率。除了牺牲流通性也可以牺牲安全性,也就是说加大它的风险,大家都知道风险越高,投资的回报率也就越高,所以说当风险加大了之后,回报率也会加大。本文源自银行信息港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杨希 北京报道2022年银行理财进入全面净值化时代,叠加一季度股债市场双重调整,银行理财历史上首次出现较大的净值压力。与理财产品较快的市场化投资运作转型不同,理财客户对理财净值的波动尚需时间适应。记者了解到,已有银行理财
就养老保险方面,我们可以将保险划分为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两大类。社会保险是由国家支持,而商业保险则是由商业保险公司运行。很多商业保险公司都是国企背景,是不是代表商业养老保险跟社会保险是一样的呢?商业保险的运行机制和社会保险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