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2 23:12:36 | 浏览:6854
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2年上)》,报告显示,上半年理财产品新发行1.52万只,上半年投资者数量同比增长49%。
l 今年以来,银行、理财公司在理财方面发力的方向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产品种类上?
l 今年上半年投资者数量激增原因是什么?
l 下一步银行理财可能发力哪些方向?
跟着普益君一起去寻找答案吧!
1、今年以来,银行、理财公司在理财方面发力的方向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产品种类上?
今年以来,银行和理财公司的发力方向首先是理财业务的净值化转型持续深化,净值型产品存续规模及占比进一步提升。其次,包括“养老”、“绿色金融”、“双碳”、“ESG”、“乡村振兴”、“疫情防控”、“专精特新”在内的多种创新主题类理财产品也是银行和理财公司新的发力点,一方面履行服务实体的金融本职、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另一方面持续完善理财产品体系,为投资者提供更丰富多元的产品选择。
具体就产品种类而言,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发力更加显著,其存续规模及占比均呈上升趋势。固定收益类产品资产配置也更加多元,除了债券类等标准化资产配置规模不断增加,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公募基金、权益类资产配置也更加丰富。
2、今年上半年投资者数量激增原因是什么?
第一,理财市场为应对疫情影响,积极推出创新主题产品,如养老理财、绿色金融、共同富裕等,这些产品既加大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又增强了产品的吸引力,受到投资者热捧;第二,在资本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理财产品的稳健特征进一步加强了对投资者的吸引力;第三,面对上半年的市场波动,多家理财公司加强投资者教育,努力保障产品净值的整体稳定,提升了投资者信心。如农银理财建立投诉回溯分析与金融知识普及联动机制,在市场波动之际发布“致投资者的一封信”,为投资者分析当前市场波动原因,给予一定投资建议。
3、下一步银行理财可能发力哪些方向?
总体而言,上半年银行理财市场发展态势良好,未来银行理财应进一步紧扣国家战略,关注养老理财、ESG行业等重点领域。就养老理财而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十四五”期间国家重点战略之一。各银行理财机构应积极把握养老理财产品发展机遇,推动养老金融多元发展格局的建立,稳步推进商业养老金融发展。就ESG行业而言,伴随“共同富裕”“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长期战略目标的确立,ESG行业发展前景值得期待,同时由于ESG理财产品所投资领域符合国家长期发展方向,相对具有更强的风险抵御能力。
目前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比例很高,根据中国理财网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占全部银行理财产品的比例约93%。各家银行及理财子公司会制定内部风险评级体系,并对每个产品进行评级,同时也会对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进行评估。
图片来源:摄图网资管新规今年起全面落地实施,银行理财进入净值化时代3月14日,福建银保监局发布的《关于银行理财产品净值波动的风险提示》指出,随着银行理财进入净值化时代,理财产品净值面临波动风险,理财收益完全取决于实际投资结果,原有的预期收益率不复存在。
郭田勇认为,随着银行理财打破刚兑,理财产品也在逐渐针对中低风险、中等风险、偏高风险的客户分层分类,未来可能会去尝试满足各类投资者的资产配置需求。专家建言银行理财评价体系遵守“三原则”市场需要独立、客观、权威的第三方评级机构,在对银行理财产品进行客观公正、动态评级的基础上,帮助投资者在纷繁芜杂、规模庞大的理财产品中找到适合自身风险偏好与投资预期的产品。
银行理财产品的类型不同、期限不同,流动性好坏也不同。有固定期限的理财产品,在到期之前一般都不能赎回,此时到期期限的长短就决定了理财产品的流动性高低。显然,对流动性要求较高的投资者来说,最好就是选择可以随时赎回的理财产品,再不济也要选择到期时间或定期开放赎回时间较短的理财产品,期限较长的理财产品则不买或少买。
8月以来,包括中银理财、招银理财、浦发银行、中原银行、深圳农商行等多家银行或银行理财子公司发布公告称,下调多款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调整幅度多为10BP或以上。贝塔研究院相关人士也对记者称,目前很多投资者的思维还是将业绩基准看作是未来会兑付的预期收益率,在理财产品收益未达标甚至破净时内心无法接受,并向监管机构投诉。
事实上,不仅是李先生,不少网友在网络平台上晒出了自己购买理财产品亏损的经历,并直呼“被‘理财刺客’刺了一剑”。专家观点普益标准研究员雷文杰:投资者要理性地看待理财产品净值的短期波动,避免受情绪驱动,产生“羊群效应”。
银行理财产品“破净”率回落,投资者的心态是不是更积极了呢?她说,尽管近期市场回暖,但由于投资者切身领教了一把“市场有风险”,如今面对银行理财产品时,普遍比以往更谨慎了。资深市场人士刘煦然分析:“更多的产品创新、更加明确的产品定位,以及给投资者更加合理的风险收益偏好的回报比,将成为未来银行理财子公司选择业务突围的一个重要方向。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3600只银行理财产品录得负收益,产品累计净值在1以下的银行理财产品达到1200只。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今年以来,全市场已经有3600只银行理财产品未获正收益,属于普遍现象。
相比于银行存款利息而言,目前大多数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都比较高,即便是一些低风险理财产品,收益率也可以达到4%左右,如果是那些中低风险理财产品,收益率甚至可以达到6%以上。所以我建议,如果大家风险承受能力比较低,而且收入能力比较低,假如这些理财资金出现部分损失对大家影响比较大,甚至有可能影响到大家的日常生活,那我建议大家不要随便购买这些理财产品,还是老老实实把钱放在银行里面存款吧。
就收益波动原因来看,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主要是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方面,产品投资的资产价格出现波动,近期受国际环境影响,不论是股票市场,还是债券市场均出现明显调整,使得理财收益率下跌;
因此,在进行投资前,建议投资者参阅理财产品的《产品说明书》以确定该产品的投资范围,并判断该投资范围是否符合自己与家庭的投资偏好。因此,虽然并不是所有的理财产品都包含这笔费用,但仍建议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阅读《产品说明书》,确认、比较超额业绩报酬等的费率,以便做出更适合的决定。
业内人士对此表示,由于银行“固收”理财是传统强项,收益率多数超过了同业存单,叠加银行现金管理类产品的竞争,同业存单理财产品的销量可能不会如公募同业存单指数基金那样火爆,整体销售可能会低于市场预期。除了工银理财之外,今年以来还有招银理财、交银理财、中银理财等银行理财子公司,陆续发行同业存单类理财产品,产品预期收益率为2%-36%之间,募资规模则从20亿元到1000亿元不等,先后推向了市场。
在刘银平看来,此前大量理财产品“破净”,对理财子公司来说也是一次“预警”,未来需要做好相关工作,一方面是在权益类资产投资方面更加谨慎,另一方面在销售环节要加强产品的风险警示,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投资者。
随着母行半年报披露完毕,理财子的业绩情况也一同揭晓。据财联社记者统计,共有20家上市银行发布了旗下理财子的二季度经营情况,合计实现净利润172亿元,同比增长达7成。具体来看,在18家披露同比数据的理财子中,共有16家取得盈利正增长。招银理财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黄坤年底资管新规大限将至,银行剥离存量理财业务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 9月7日,银保监会披露,截至7月末,理财业务存量整改任务已完成近七成,预计年底前绝大部分银行机构可完成整改。中国银行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