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8 20:20:33 | 浏览:2176
亲爱的朋友们,现在你们打开各类手机银行或互金平台APP,是否发现各式各样的理财产品层出不穷,但它们都不再显示“预期收益率”,让人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了呢?
自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后,理财产品将逐步告别“预期收益”时代,向“净值化”升级换代。
那么,什么是净值型理财产品呢?
所谓净值型理财产品,是指产品发行时未明确预期收益率,产品收益以净值的形式展示,产品发行时没有明确的预期收益率,投资者根据产品的实际运作情况,享受浮动收益的理财产品。分为封闭式净值型和开放式净值型产品:封闭式净值型产品是指产品期限固定,定期披露净值,投资者只能在产品到期时赎回;开放式净值型产品是指产品在存续期内定期开放,投资者可在开放期申购或赎回。
净值型理财产品和传统的预期
收益型理财产品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先来看个对比图:
我们再拿大家爱喝的奶茶来举个例子:投资预期收益型产品就像冲泡奶茶粉,每一杯的味道都有“出厂设置”,到期后按照预期收益率来兑付。而净值型理财产品更像是一杯现点的奶茶,每一份资产都像小料一样公开透明,尽管挑选自己喜欢的和适合自己的,混搭出的口味往往给人味蕾的惊喜。而产品运作得好,也能给你超额收益的惊喜!让人忍不住“吨吨吨吨吨吨”。
净值型理财产品是投资什么的呢?
净值型理财产品投资的标的很多,几乎包含所有类型的资产,主要是标准化资产,常见的包括现金、债券、商品、股票、期权期货等投资标的,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政策的变化,产品可投资的范围会越来越扩大。
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收益率
如何计算呢?
净值型理财产品按照“金额申购、份额赎回”原则来计算收益:
申购、赎回公式如下所示:
申购份数=申购金额/对应确认日公布的单位净值
赎回金额=赎回份数*对应确认日公布的单位净值
举个例子:
您在产品开放期申购,本金为200万元并确认成功,确认时该产品的净值为1.0613,那么持有理财份额为:200万元/1.0613=1884481.29份。当这款产品在开放日的净值涨到1.0732时,您想赎回,假设赎回费率为0,那么,赎回总金额为1884481.29份*1.0732=2022425.32万元,赎回总金额减去本金200万元,收益为22425.32元。
可以通过转换收益率和传统理财产品对比:
公式为:
产品收益率=(赎回日净值-申购日净值)/申购日净值*365/实际持有天数*100%
举个例子:
您在2021年8月19日申购(并在当日确认),当天的净值是1.0031,在下一个开放日2021年11月19日赎回(并在当日确认),赎回确认日当天最新净值为1.0205,持有期为92天,假设赎回费率为0,则年化收益率为:
(1.0205-1.0031)/1.0031*365/92=6.88%。
如何理解摊余成本法和
市值法这两种估值方式?
☆【摊余成本法】
所谓摊余成本法,是指估值对象以买入成本列示,按照票面利率或商定利率并考虑其买入时的溢价与折价,在其剩余期限内平均摊销,每日计提收益。简单点来说就是将到期收益分摊到每一天。举个栗子,假设某只产品以100元的净价买了1年期利率2.7%的国债,该只产品会将这2.7%平摊到每一天,也就是2.7%/365,再乘以买入的金额就是这只债对应的每天收益,所以这笔投资收益每天都是固定的。
☆【市值法】
与摊余成本法不同,市值法同时考虑了投资债券的票面利率以及由于市值法波动带来的估值损益。举个栗子,某只市值法估值的产品同样买入了1年期利率为2.7%的国债,在产品估值的时候,首先将票息收益2.7%计提到每日收益中,也就是2.7%/365,再乘以买入的金额,同时根据第三方估值加上或者减去债券买入价格和当日公允价格之间的差额。因为债券的市值是波动的,所以这笔投资每天的收益也不是固定的。
☆【两种估值方式的差异】
也就是说,市值法估值与摊余成本法估值会导致每日收益是不同的。市值法估值的产品可能在某个时间段出现净值回撤,但也能在债券牛市的时候出现净值的加速上涨。一般来说,市值法估值的产品净值的波动性相对较高。而摊余成本法相对市值法波动更小,更为稳定。
如何理解业绩比较基准和
业绩报酬计提基准?
☆【业绩比较基准】
从字面上来看,预期收益率往往带有刚性兑付的性质,而业绩比较基准只具备参考价值,完全不具备刚性兑付的性质,也没有任何实际收益承诺的作用,也就是说,产品实际收益率与业绩比较基准可能存在较大偏差。在基金中,业绩比较基准往往可以让投资者了解资金投向,比如:债券型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往往是债券指数或者是存款利率。而股票型基金则会选择各种股票指数。这就好比跑步比赛,我们会分为成年组和少儿组,不同组别的成绩及格线是不一样的。不同产品设置不同的业绩基准,可以很好的帮助投资者来判断并评价投资经理的投资水平。
☆【业绩报酬计提基准】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协会托管与运营专业委员会估值工作小组起草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业绩报酬指引(征求意见稿)》第二条【定义】所述“业绩报酬是指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基于基金的业绩表现,依据基金合同约定的计提比例、计提时点和计提频率等相关条款的收取的费用。业绩计提基准就是私募基金可预先设置业绩报酬的计提基准,对超出计提基准的增值部分计提业绩报酬”。打个比方,某只私募基金设定业绩比较基准5%,对于超出部分收取10%的业绩报酬。这样一来,基金管理人就会更加努力的去提升他的投资业绩。
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收官的日益临近,理财产品将逐渐取消刚性兑付,“预期收益率”这一说法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业绩比较基准”以及“业绩报酬计提基准”等概念。
未来的理财市场是净值型产品的天下,各位朋友们要尽早做好功课,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投资市场。
那么该如何挑选净值型理财产品呢?
第一,严选投资机构
选择投资管理能力佳的正规金融机构,才能给投资人最大的信心。
第二,严选投资产品
按照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流动性需求选择相对应风险等级和期限的产品。
第三,关注净值变化
理性对待市场变化和短期波动,重视长期投资价值和资产配置。
第四,了解过往历史业绩表现
关注产品历史业绩情况、投资策略及近期兑付收益状况。
本文源自上海信托圈
目前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比例很高,根据中国理财网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占全部银行理财产品的比例约93%。各家银行及理财子公司会制定内部风险评级体系,并对每个产品进行评级,同时也会对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进行评估。
据央视财经,近段时间,有投资者收到了银行的通知,自己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运作。根据银行公告,理财产品提前终止运营后,将在约定的几个工作日之内,把投资者的本金及收益返还到原账户。业内人士表示,资管新规实施后,银行理财产品从预期收益型转变为净值型,部分产品提前终止运作是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
图片来源:摄图网资管新规今年起全面落地实施,银行理财进入净值化时代3月14日,福建银保监局发布的《关于银行理财产品净值波动的风险提示》指出,随着银行理财进入净值化时代,理财产品净值面临波动风险,理财收益完全取决于实际投资结果,原有的预期收益率不复存在。
银行存款以安全性高、流动性好著称,但是相应的收益率也是各种理财产品中最低的。目前银行存款的国家基准利率是整存整取一年期定期15%,二年期定期21%,三年期定期275%。银行存款和大额存单可以在基准利率上上浮不超过60~80个基点。
运作模式上,除光大理财的“颐享阳光养老理财产品橙2028”和建信理财的“安享固收类按月定开式(最低持有5年)养老理财产品”为开放式净值型外,其余35款产品均为封闭式净值型。其中,建信理财的“安享固收类封闭式养老理财产品2022年第6期”无净值披露,因此有效统计样本共16款,统计截至时间为2022年8月9日。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杨希 北京报道2022年银行理财进入全面净值化时代,叠加一季度股债市场双重调整,银行理财历史上首次出现较大的净值压力。与理财产品较快的市场化投资运作转型不同,理财客户对理财净值的波动尚需时间适应。记者了解到,已有银行理财
一般情况下那些年化收益率低于3%的基本上都是非常安全的,这类理财产品基本上不可能出现亏损,而且收益到期之后基本上都能够正常获得。而对那些年化收益率在3%~5%之间的理财产品,尽管这些理财产品有一定的风险,但风险非常小,到期之后基本上都能够连本带息拿回来。
买理财,本金亏了5000元近期,一批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亏损,进一步打破了投资者对银行理财绝对保本的固有印象。有投资者提到,“买了某某银行一年期的理财产品,当时公布的年化利率是3%-8%,持有快一年了,本金竟然少了近5000。”
每经编辑:毕陆名今日,交行官网发布公告称,根据约定条款,“天添息”结构性存款将于4月8日起提前终止。什么是结构性存款?结构性存款与保本型理财产品有啥区别?这篇文章将详细解答。交行:“天添息”结构性存款提前终止3月29日,交通银行发布关于“天
金融界银行理财产品排行榜(2019.10.7-2019.10.13)【本期摘要】本周银行共发行1907款理财产品 环比增加1396款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反弹至4.07%交行、华夏及民生银行的产品发行量位居前三交通银行134款产品平均预期最
最近一段时间,因为缺货的原因,不少数码产品的价格一阵猛涨,比如说显卡以及部分品牌的手机。不少用户会发现,自己当年买的显卡或者手机,现在放在二手市场去买。但让让咋舌的是,不但新品涨价缺货,同时一些推出时间比较久的老产品,同样在二手市场非常吃香。
银行理财产品的类型不同、期限不同,流动性好坏也不同。有固定期限的理财产品,在到期之前一般都不能赎回,此时到期期限的长短就决定了理财产品的流动性高低。显然,对流动性要求较高的投资者来说,最好就是选择可以随时赎回的理财产品,再不济也要选择到期时间或定期开放赎回时间较短的理财产品,期限较长的理财产品则不买或少买。
银行理财产品“破净”率回落,投资者的心态是不是更积极了呢?她说,尽管近期市场回暖,但由于投资者切身领教了一把“市场有风险”,如今面对银行理财产品时,普遍比以往更谨慎了。资深市场人士刘煦然分析:“更多的产品创新、更加明确的产品定位,以及给投资者更加合理的风险收益偏好的回报比,将成为未来银行理财子公司选择业务突围的一个重要方向。
而另有些稳健型投资者选择购买零钱理财这类的货币基金产品:“可以随时存取,风险又小,就是收益率相对低点”,比如某零钱理财产品的7日年化收益率约在232%。9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21)》中提到,从投资理财行为的整体情况看,近两年有储蓄或投资行为的受访者中,6036%持有过存款类产品,5263%持有过银行理财产品,5139%投资过基金(非货币类),2914%买过货币类基金,2782%买过股票。
就收益波动原因来看,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主要是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方面,产品投资的资产价格出现波动,近期受国际环境影响,不论是股票市场,还是债券市场均出现明显调整,使得理财收益率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