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8 20:19:03 | 浏览:9949
“买了一年期的理财产品,才三个月就提前终止了。”北京市的张女士说道,今年以来,她已经遇到了两次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的情况,钱回到自己的账户时发现,竟然损失了不少利息。
在步入“净值化元年”后,近期,市场再现部分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运作的现象。
据《金融时报》记者统计,今年以来,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商行均有理财产品提前终止运作,累计数量达到近40只。
业内专家认为,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后,少数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属于正常现象。此外,过了一个封闭期后,如果产品剩余规模过小,也会参考证监会5000万下迷你基金管理要求清盘。未来,如何提升投研能力、产品设计能力和资产投资能力,减少产品净值波动,将成为银行理财的主攻方向。
年内近40只理财产品提前终止运作
“经审慎评估本理财产品目前投资情况,管理人认为提前终止产品比维持产品运作更有利于保护产品持有人的权益。”
7月22日,信银理财发布了“智慧象固收增强 FOF 一年定开 11 号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的公告。公告表示,为保护投资者利益,理财产品管理人有权按照本理财产品资金运作的实际情况,主动终止本理财产品。
《金融时报》记者发现,自今年7月份以来,信银理财已经提前终止了4只固收类理财产品。在此之前,信银理财已有智慧象固收增强FOF一年定开9号、12号理财产品以及固盈象固收稳健半年定开1号产品均在第一个封闭期结束后提前终止运行。
信银理财并非今年以来首家发布理财产品提前终止运作公告的机构,部分国有大行的理财产品也同样面临相似的境遇。
7月18日,农银理财发布公告称,“农银同心·两年开放”价值精选第1期人民币理财产品(新客新资金专享)计划于2022年8月24日提前终止。据悉,该产品尚未达到第一次定期开放日。
针对该理财产品的后续安排,农银理财表示,将按照产品说明书约定,在产品提前终止日后2个工作日内,将理财产品本金及收益(如有)划转至投资者原账户。
与此同时,近两个月以来,盛京银行“添益系列”理财产品一年半定开13期、14期及15期,9个月定开48期、49期及51期也宣布提前终止。根据盛京银行官网发布的公告,《金融时报》梳理后发现,今年以来,该行“添益系列理财产品”共有15只产品提前终止。
此外,除了上述提到的3家银行外,中原银行在6月和7月先后提前终止了16只理财产品。同时,还有浦发银行、渝农商理财及日照银行等机构也出现了理财产品提前终止的情况。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以来,累计终止的理财产品数量已达到近40只。
《金融时报》记者发现,近期被提前终止的产品大多来自固定收益类阵营。
对此,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分析认为,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后,在宏观经济政策环境的影响下,部分产品收益偏离基准业绩,达不到投资者预期,“同时,这也和目前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数量多,占据绝对市场主导地位等因素有关。”
产品提前终止或将成为行业趋势
理财产品提前终止有多种原因,在一般情况下,通常与投资业绩不理想触发了提前终止条款、产品净值波动较大、投资者赎回率高以及新老产品交接运作等因素有关。
然而,在今年各家银行发布的公告中,“业绩波动较大”以及“避免因管理规模下降造成投资损失”是理财产品提前终止运作的主要原因。
“因预计后续市场不可控因素较强,本产品净值可能会产生较大波动,为更好地提供产品服务,保障投资者权益,计划提前终止该产品。”对于“农银同心·两年开放”价值精选第1期人民币理财产品(新客新资金专享)的提前终止行为,农银理财解释道。
日照银行在黄海万利宝(20180104期)双季聚财半年定期开放式人民币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公告中表示,为充分保障投资者权益,避免因管理规模下降造成投资损失,根据本理财产品说明书的相关约定,该行计划提前终止本理财产品。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提前终止运作的理财产品风险等级多为R2以及R3级,对应的客户大多为稳健型的理财投资者,更加看重产品的稳定性。
“近期出现的少数产品提前终止更多是因为产品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部分产品受市场影响,净值波动加大,少数业绩欠佳的产品因赎回等因素导致产品规模收缩,可能引发机构提前终止少数产品的运行。”周茂华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实际上,银行理财产品提前“退场”的情况早在前几年已有发生。
根据普益标准2020年发布的报告,自2018年以来,银行理财市场共有1432只产品提前终止,其中有1348只在《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发布之后终止。2019年,银行开始加速清退部分存量理财,涉及622只产品,较2018年大幅增加。
“机构调整相关产品运营属于正常商业操作。”周茂华表示。
未来,产品提前终止是否会成为行业趋势?
对此,普益标准研究员霍怡静表示,产品的净值随市场行情波动,投资者将会灵活调整投资资金,影响产品管理规模,综合考虑客户诉求、经营成本和投资收益等方面,“随着净值化转型的逐步推进,产品提前终止的情况可能还会出现。”
目前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比例很高,根据中国理财网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占全部银行理财产品的比例约93%。各家银行及理财子公司会制定内部风险评级体系,并对每个产品进行评级,同时也会对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进行评估。
据央视财经,近段时间,有投资者收到了银行的通知,自己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运作。根据银行公告,理财产品提前终止运营后,将在约定的几个工作日之内,把投资者的本金及收益返还到原账户。业内人士表示,资管新规实施后,银行理财产品从预期收益型转变为净值型,部分产品提前终止运作是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
图片来源:摄图网资管新规今年起全面落地实施,银行理财进入净值化时代3月14日,福建银保监局发布的《关于银行理财产品净值波动的风险提示》指出,随着银行理财进入净值化时代,理财产品净值面临波动风险,理财收益完全取决于实际投资结果,原有的预期收益率不复存在。
银行存款以安全性高、流动性好著称,但是相应的收益率也是各种理财产品中最低的。目前银行存款的国家基准利率是整存整取一年期定期15%,二年期定期21%,三年期定期275%。银行存款和大额存单可以在基准利率上上浮不超过60~80个基点。
运作模式上,除光大理财的“颐享阳光养老理财产品橙2028”和建信理财的“安享固收类按月定开式(最低持有5年)养老理财产品”为开放式净值型外,其余35款产品均为封闭式净值型。其中,建信理财的“安享固收类封闭式养老理财产品2022年第6期”无净值披露,因此有效统计样本共16款,统计截至时间为2022年8月9日。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杨希 北京报道2022年银行理财进入全面净值化时代,叠加一季度股债市场双重调整,银行理财历史上首次出现较大的净值压力。与理财产品较快的市场化投资运作转型不同,理财客户对理财净值的波动尚需时间适应。记者了解到,已有银行理财
一般情况下那些年化收益率低于3%的基本上都是非常安全的,这类理财产品基本上不可能出现亏损,而且收益到期之后基本上都能够正常获得。而对那些年化收益率在3%~5%之间的理财产品,尽管这些理财产品有一定的风险,但风险非常小,到期之后基本上都能够连本带息拿回来。
买理财,本金亏了5000元近期,一批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亏损,进一步打破了投资者对银行理财绝对保本的固有印象。有投资者提到,“买了某某银行一年期的理财产品,当时公布的年化利率是3%-8%,持有快一年了,本金竟然少了近5000。”
每经编辑:毕陆名今日,交行官网发布公告称,根据约定条款,“天添息”结构性存款将于4月8日起提前终止。什么是结构性存款?结构性存款与保本型理财产品有啥区别?这篇文章将详细解答。交行:“天添息”结构性存款提前终止3月29日,交通银行发布关于“天
金融界银行理财产品排行榜(2019.10.7-2019.10.13)【本期摘要】本周银行共发行1907款理财产品 环比增加1396款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反弹至4.07%交行、华夏及民生银行的产品发行量位居前三交通银行134款产品平均预期最
最近一段时间,因为缺货的原因,不少数码产品的价格一阵猛涨,比如说显卡以及部分品牌的手机。不少用户会发现,自己当年买的显卡或者手机,现在放在二手市场去买。但让让咋舌的是,不但新品涨价缺货,同时一些推出时间比较久的老产品,同样在二手市场非常吃香。
银行理财产品的类型不同、期限不同,流动性好坏也不同。有固定期限的理财产品,在到期之前一般都不能赎回,此时到期期限的长短就决定了理财产品的流动性高低。显然,对流动性要求较高的投资者来说,最好就是选择可以随时赎回的理财产品,再不济也要选择到期时间或定期开放赎回时间较短的理财产品,期限较长的理财产品则不买或少买。
银行理财产品“破净”率回落,投资者的心态是不是更积极了呢?她说,尽管近期市场回暖,但由于投资者切身领教了一把“市场有风险”,如今面对银行理财产品时,普遍比以往更谨慎了。资深市场人士刘煦然分析:“更多的产品创新、更加明确的产品定位,以及给投资者更加合理的风险收益偏好的回报比,将成为未来银行理财子公司选择业务突围的一个重要方向。
而另有些稳健型投资者选择购买零钱理财这类的货币基金产品:“可以随时存取,风险又小,就是收益率相对低点”,比如某零钱理财产品的7日年化收益率约在232%。9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21)》中提到,从投资理财行为的整体情况看,近两年有储蓄或投资行为的受访者中,6036%持有过存款类产品,5263%持有过银行理财产品,5139%投资过基金(非货币类),2914%买过货币类基金,2782%买过股票。
就收益波动原因来看,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主要是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方面,产品投资的资产价格出现波动,近期受国际环境影响,不论是股票市场,还是债券市场均出现明显调整,使得理财收益率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