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8 20:18:46 | 浏览:3959
由于市场利率的走低,不管是银行存款还是银行理财,利息或收益率也都下降了。银行存款中,利率能超过4%的都很少见了,银行理财也难见到收益率在5%以上的产品。在此背景下,有银行却推出了收益率为5.8%—8%且风险等级仅为R2的理财产品,这种理财是否值得买呢?
收益率超5.8%的R2级银行理财值得买吗?对银行理财有一定了解的人就应该知道,风险等级为R2的银行理财属于中低风险的理财,亏钱的概率比较小。
而市面上的中低风险的理财,收益率能达到4%以上就算是不错了,鲜有超过5%的。所以,如果有一款中低风险的理财产品不仅收益率超过了5%,而且最高收益率还能到达8%,好像没有理由不值得买。
其实,这是银行推出的一种新型的养老理财产品。因为是刚推出的产品,所以在收益上更有优势一些,这也是为了让新产品能更好地推广。不过,如果真想要买,还是得从实际情况来看。
首先,在收益率方面,5.8%—8%仅仅业绩比较基准收益。所谓的业绩比较基准收益,就是根据该产品的历史业绩或同类产品的历史业绩估算出的预期收益,并不一定就是最终可以拿到的收益,而且5.8%也不是保底收益。
如今,能保本保收益的银行理财已经不存在了,更不会有保证收益在5.8%以上的银行理财。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它的实际收益不仅有可能低于5.8%,而且还有亏损的可能。
事实上,该产品仍然还处在试点阶段,存在的时间较短,且还没有任何一款产品到期,所以实际收益有多少还真不好说。
正因如此,对于只想要拿到一个比较确定收益的人来说,就不一定适合买它。
其次,就是这种银行理财的期限相对较长。大多数的银行理财都是有一定期限的,不过一般超过5年的比较少。而这种银行理财的期限最少都是5年,甚至还有长达10年的。
作为银行理财产品,正常来说在没到期之前是不能赎回的。这就需要考虑好自己的钱能不能投那么长时间,中途会不会要用。如果不能保证,或许就不合适买。
再次,就是想买还不一定能买得到。因为是试点产品,所以数量还不是很多,发行的额度也比较有限。而且收益率超过5.8%且风险等级只有R2的银行理财,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还是比较大的,因此买的人也是比较多。若是没及时去抢购,还真不一定能买得到。
另外,也并不是在所有的地方都能买到。因为是试点,所以可能只在部分地区开展。比如上述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就仅对全国10个城市的投资者销售。
当然,等到正式发行之后,应该就比较容易买了。
总而言之,这类银行理财虽然给出的预期收益率较高,但也不是完美无缺,有条件的自然可以买,买不了的也不用觉得遗憾。
目前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比例很高,根据中国理财网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占全部银行理财产品的比例约93%。各家银行及理财子公司会制定内部风险评级体系,并对每个产品进行评级,同时也会对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进行评估。
在此背景下,有银行却推出了收益率为58%—8%且风险等级仅为R2的理财产品,这种理财是否值得买呢?作为银行理财产品,正常来说在没到期之前是不能赎回的。作为银行理财产品,正常来说在没到期之前是不能赎回的。
图片来源:摄图网资管新规今年起全面落地实施,银行理财进入净值化时代3月14日,福建银保监局发布的《关于银行理财产品净值波动的风险提示》指出,随着银行理财进入净值化时代,理财产品净值面临波动风险,理财收益完全取决于实际投资结果,原有的预期收益率不复存在。
郭田勇认为,随着银行理财打破刚兑,理财产品也在逐渐针对中低风险、中等风险、偏高风险的客户分层分类,未来可能会去尝试满足各类投资者的资产配置需求。专家建言银行理财评价体系遵守“三原则”市场需要独立、客观、权威的第三方评级机构,在对银行理财产品进行客观公正、动态评级的基础上,帮助投资者在纷繁芜杂、规模庞大的理财产品中找到适合自身风险偏好与投资预期的产品。
银行理财产品的类型不同、期限不同,流动性好坏也不同。有固定期限的理财产品,在到期之前一般都不能赎回,此时到期期限的长短就决定了理财产品的流动性高低。显然,对流动性要求较高的投资者来说,最好就是选择可以随时赎回的理财产品,再不济也要选择到期时间或定期开放赎回时间较短的理财产品,期限较长的理财产品则不买或少买。
虽然很多人还是比较相信银行和银行的工作人员,但也有很多人遇上过这样的问题,在银行办理存款的业务时,被误导,购买了一些自己并不需要的其他类型的理财产品,在这里提醒大家,我们在银行办理的相关业务,哪怕是为了提高收益,也要注意以下的几个套路。
8月以来,包括中银理财、招银理财、浦发银行、中原银行、深圳农商行等多家银行或银行理财子公司发布公告称,下调多款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调整幅度多为10BP或以上。贝塔研究院相关人士也对记者称,目前很多投资者的思维还是将业绩基准看作是未来会兑付的预期收益率,在理财产品收益未达标甚至破净时内心无法接受,并向监管机构投诉。
事实上,不仅是李先生,不少网友在网络平台上晒出了自己购买理财产品亏损的经历,并直呼“被‘理财刺客’刺了一剑”。专家观点普益标准研究员雷文杰:投资者要理性地看待理财产品净值的短期波动,避免受情绪驱动,产生“羊群效应”。
银行理财产品“破净”率回落,投资者的心态是不是更积极了呢?她说,尽管近期市场回暖,但由于投资者切身领教了一把“市场有风险”,如今面对银行理财产品时,普遍比以往更谨慎了。资深市场人士刘煦然分析:“更多的产品创新、更加明确的产品定位,以及给投资者更加合理的风险收益偏好的回报比,将成为未来银行理财子公司选择业务突围的一个重要方向。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3600只银行理财产品录得负收益,产品累计净值在1以下的银行理财产品达到1200只。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今年以来,全市场已经有3600只银行理财产品未获正收益,属于普遍现象。
相比于银行存款利息而言,目前大多数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都比较高,即便是一些低风险理财产品,收益率也可以达到4%左右,如果是那些中低风险理财产品,收益率甚至可以达到6%以上。所以我建议,如果大家风险承受能力比较低,而且收入能力比较低,假如这些理财资金出现部分损失对大家影响比较大,甚至有可能影响到大家的日常生活,那我建议大家不要随便购买这些理财产品,还是老老实实把钱放在银行里面存款吧。
就收益波动原因来看,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主要是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方面,产品投资的资产价格出现波动,近期受国际环境影响,不论是股票市场,还是债券市场均出现明显调整,使得理财收益率下跌;
因此,在进行投资前,建议投资者参阅理财产品的《产品说明书》以确定该产品的投资范围,并判断该投资范围是否符合自己与家庭的投资偏好。因此,虽然并不是所有的理财产品都包含这笔费用,但仍建议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阅读《产品说明书》,确认、比较超额业绩报酬等的费率,以便做出更适合的决定。
业内人士对此表示,由于银行“固收”理财是传统强项,收益率多数超过了同业存单,叠加银行现金管理类产品的竞争,同业存单理财产品的销量可能不会如公募同业存单指数基金那样火爆,整体销售可能会低于市场预期。除了工银理财之外,今年以来还有招银理财、交银理财、中银理财等银行理财子公司,陆续发行同业存单类理财产品,产品预期收益率为2%-36%之间,募资规模则从20亿元到1000亿元不等,先后推向了市场。
在刘银平看来,此前大量理财产品“破净”,对理财子公司来说也是一次“预警”,未来需要做好相关工作,一方面是在权益类资产投资方面更加谨慎,另一方面在销售环节要加强产品的风险警示,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