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8 20:18:31 | 浏览:1120
业内认为下调业绩比较基准属正常现象,要引导投资者合理预期
新快报讯 记者杨依泓 范昊怡报道 “还不如买余额宝”“你不理财,财不‘离’你”。近日,有投资者吐槽自己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下调了业绩比较基准。记者梳理发现,8月以来,包括中银理财、招银理财、中原银行、深圳农商行等多家银行或银行理财子公司均发布公告,下调多款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调整幅度多为10BP或以上。专家表示,理财产品净值受市场环境影响较大,要引导投资者合理预期。
有产品下调20个基点
“我记得年化收益率6%左右买的,现在年化怎么剩下2.685%了,年初的时候还和朋友说理财亏了,现在终于到期赶紧赎回。”昨日,网友小兔发文“吐槽”某款银行理财产品,而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这类“吐槽”比比皆是。
8月3日,中银理财发布公告称,于2022年8月9日起对“中银理财-稳富(季增益)007”(WFJZY007A)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进行调整,由2.70%-4.00%(年化)调整至2.50%-3.80%(年化),即在原业绩基准基础上下调了20个基点。
中原银行也对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进行调整,根据公告,该行自8月以来对财富宝瑞盈财富宝瑞盈一年定开32号、财富宝瑞盈半年定开6号等4款理财产品进行了业绩比较基准的调整。
记者发现,其中也有银行理财产品是“逐期”下调比较基准,如招银理财的招银理财招睿金鼎七个月定开1号固定收益类理财计划,该产品成立于2020年11月17日,风险评级为R2型,分别于2021年6月17日、2022年1月6日和2022年8月10日调整业绩比较基准,从3.85%、3.65%、3.60%一路下调至2.80%-4.50%。
收益率下行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业绩比较基准下调方面,还导致了产品发行数量的下降。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7月共新发2762款银行理财产品,产品发行量环比减少748款,其中净值型产品新发2678款,占比达96.96%;封闭式净值型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4.03%,环比下降0.05个百分点。
业内对这一情况并不意外,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认为,多家银行及理财子公司下调业绩比较基准主要是理财净值化转型后,理财产品净值受市场环境影响较大,机构根据市场环境变化调整收益基准,引导投资者合理预期,也有助于减少个别理财收益偏离参考基准而遭投资者投诉。
投资者应理性看待
自资管新规实施以来,银行理财收益率欠佳,理财业绩不达标的情况较为明显。普益标准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到期的披露了业绩比较基准的12380只封闭式产品中,有近1200只产品到期收益未达业绩比较基准线(业绩比较基准中枢),占比达9.42%。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银行理财业绩随着资本市场变化而变动,下调业绩比较基准也是正常现象。不过,多数观点认为未来银行理财会重回增势。近期,随着市场反弹,银行理财产品净值趋于稳定,破净率大幅下降,已为理财产品未来规模的回升打下基础。“银行理财产品已进入全面净值化时代,不同产品在不同时期的投资业绩分化将是常态。”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对新快报记者表示,投资者要提升自身的理财水平及风险防范意识,充分了解净值型理财产品,尤其是风险因素,结合产品的期限、投资方向、业绩比较基准、历史净值波动等情况,挑选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
目前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比例很高,根据中国理财网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占全部银行理财产品的比例约93%。各家银行及理财子公司会制定内部风险评级体系,并对每个产品进行评级,同时也会对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进行评估。
图片来源:摄图网资管新规今年起全面落地实施,银行理财进入净值化时代3月14日,福建银保监局发布的《关于银行理财产品净值波动的风险提示》指出,随着银行理财进入净值化时代,理财产品净值面临波动风险,理财收益完全取决于实际投资结果,原有的预期收益率不复存在。
郭田勇认为,随着银行理财打破刚兑,理财产品也在逐渐针对中低风险、中等风险、偏高风险的客户分层分类,未来可能会去尝试满足各类投资者的资产配置需求。专家建言银行理财评价体系遵守“三原则”市场需要独立、客观、权威的第三方评级机构,在对银行理财产品进行客观公正、动态评级的基础上,帮助投资者在纷繁芜杂、规模庞大的理财产品中找到适合自身风险偏好与投资预期的产品。
银行理财产品的类型不同、期限不同,流动性好坏也不同。有固定期限的理财产品,在到期之前一般都不能赎回,此时到期期限的长短就决定了理财产品的流动性高低。显然,对流动性要求较高的投资者来说,最好就是选择可以随时赎回的理财产品,再不济也要选择到期时间或定期开放赎回时间较短的理财产品,期限较长的理财产品则不买或少买。
虽然很多人还是比较相信银行和银行的工作人员,但也有很多人遇上过这样的问题,在银行办理存款的业务时,被误导,购买了一些自己并不需要的其他类型的理财产品,在这里提醒大家,我们在银行办理的相关业务,哪怕是为了提高收益,也要注意以下的几个套路。
8月以来,包括中银理财、招银理财、浦发银行、中原银行、深圳农商行等多家银行或银行理财子公司发布公告称,下调多款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调整幅度多为10BP或以上。贝塔研究院相关人士也对记者称,目前很多投资者的思维还是将业绩基准看作是未来会兑付的预期收益率,在理财产品收益未达标甚至破净时内心无法接受,并向监管机构投诉。
事实上,不仅是李先生,不少网友在网络平台上晒出了自己购买理财产品亏损的经历,并直呼“被‘理财刺客’刺了一剑”。专家观点普益标准研究员雷文杰:投资者要理性地看待理财产品净值的短期波动,避免受情绪驱动,产生“羊群效应”。
银行理财产品“破净”率回落,投资者的心态是不是更积极了呢?她说,尽管近期市场回暖,但由于投资者切身领教了一把“市场有风险”,如今面对银行理财产品时,普遍比以往更谨慎了。资深市场人士刘煦然分析:“更多的产品创新、更加明确的产品定位,以及给投资者更加合理的风险收益偏好的回报比,将成为未来银行理财子公司选择业务突围的一个重要方向。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3600只银行理财产品录得负收益,产品累计净值在1以下的银行理财产品达到1200只。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今年以来,全市场已经有3600只银行理财产品未获正收益,属于普遍现象。
相比于银行存款利息而言,目前大多数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都比较高,即便是一些低风险理财产品,收益率也可以达到4%左右,如果是那些中低风险理财产品,收益率甚至可以达到6%以上。所以我建议,如果大家风险承受能力比较低,而且收入能力比较低,假如这些理财资金出现部分损失对大家影响比较大,甚至有可能影响到大家的日常生活,那我建议大家不要随便购买这些理财产品,还是老老实实把钱放在银行里面存款吧。
就收益波动原因来看,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主要是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方面,产品投资的资产价格出现波动,近期受国际环境影响,不论是股票市场,还是债券市场均出现明显调整,使得理财收益率下跌;
因此,在进行投资前,建议投资者参阅理财产品的《产品说明书》以确定该产品的投资范围,并判断该投资范围是否符合自己与家庭的投资偏好。因此,虽然并不是所有的理财产品都包含这笔费用,但仍建议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阅读《产品说明书》,确认、比较超额业绩报酬等的费率,以便做出更适合的决定。
业内人士对此表示,由于银行“固收”理财是传统强项,收益率多数超过了同业存单,叠加银行现金管理类产品的竞争,同业存单理财产品的销量可能不会如公募同业存单指数基金那样火爆,整体销售可能会低于市场预期。除了工银理财之外,今年以来还有招银理财、交银理财、中银理财等银行理财子公司,陆续发行同业存单类理财产品,产品预期收益率为2%-36%之间,募资规模则从20亿元到1000亿元不等,先后推向了市场。
在刘银平看来,此前大量理财产品“破净”,对理财子公司来说也是一次“预警”,未来需要做好相关工作,一方面是在权益类资产投资方面更加谨慎,另一方面在销售环节要加强产品的风险警示,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投资者。
随着母行半年报披露完毕,理财子的业绩情况也一同揭晓。据财联社记者统计,共有20家上市银行发布了旗下理财子的二季度经营情况,合计实现净利润172亿元,同比增长达7成。具体来看,在18家披露同比数据的理财子中,共有16家取得盈利正增长。招银理财